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,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。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课程建设,提高本科课程质量,根据《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》(教高〔2019〕8号)、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、线上线下混合式、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》等文件要求,经研究,学校决定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一、总体目标
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,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,推进课程改革创新,实施科学课程评价,严格课程管理,立起教授上课、消灭“水课”、取消“清考”等硬规矩,夯实基层教学组织,提高教师教学能力,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,形成多类型、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。在数量目标上,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,三年内建设校级五类金课共50-80门,努力建成省级金课10门左右,国家级金课3门左右;在质量目标上,整体带动全校课程建设的质量。
二、基本原则
(一)坚持分类建设。依据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,建设适应创新型、复合型、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,实现不同类型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全覆盖。
(二)坚持扶强扶特。着力引导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、部省合建高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,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课程,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。重点支持已有建设基础、取得明显教学成效的课程,让优的更优、强的更强。重视特色课程建设,实现一流本科课程多样化。
(三)提升高阶性。课程目标坚持知识、能力、素质有机融合,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。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,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,培养学生深度分析、大胆质疑、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。
(四)突出创新性。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,及时将学术研究、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。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,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,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。
(五)增加挑战度。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、创新性、综合性内容,加大学生学习投入,科学“增负”,让学生体验“跳一跳才能够得着”的学习挑战。严格考核考试评价,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。
三、各学院具体工作
(一)报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规划
各学院在基于上述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,积极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。在报送的课程建设规划中,要明确推荐课程的类型(线上、线下、线上线下混合式、社会实践实践及虚拟仿真教学)、课程负责人及课程名称,并附有相应的课程材料。
(二)关于我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激励及保障措施,请二级学院提出相关建议,并制定本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激励和保障措施。
请各二级学院于2020年1月6日前将纸质版材料报送至教务处415,电子版材料发送至邮箱569440437@qq.com。联系人:符馨尹,联系电话:88651878。